杭州市民更加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断提升的文旅消费潜能

2021-12-03 11:43:12

“各位,和春社伺候大戏《牡丹亭》三天三夜,与看官同乐——”昨晚,陈佩斯站在杭州大剧院的戏台上,向台下的观众深深鞠躬。

12月1日、2日,冬日里两个普通的工作日,因为陈佩斯“戏台三部曲”之《驚夢》的到来,杭州掀起了一股“现象级”的观戏热潮。上周一、二,赖声川6个多小时的超长戏剧《曾经如是》在杭州大剧院上演,也同样轰动全城。第一场演完12小时之内,第二场余票就被一扫而空。

“现在,杭州观众不仅爱看好戏,更爱看大戏。接下来,我们引进‘大部头’、高口碑演出项目的信心,更足了!”杭州大剧院总经理洪见成感慨,对于杭州演出市场而言,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。“这个冬天,舞台上的文艺火焰越烧越旺,也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杭州市民的艺术素养和精神气质。”

时针退回到五年前的12月,陈佩斯的《戏台》首次来杭,轰动全城。连洪见成自己都只能搬着小板凳,坐在过道的加座上。演出结束,陈佩斯与洪见成约定:“《戏台》还要再来杭州!”

五年间,《戏台》来杭州大剧院演了三回,回回爆满。至于第二部《驚夢》,是陈佩斯对杭州观众许下的承诺——“应了的戏,就得唱啊!”他联袂老戏骨刘天池、巫刚及儿子陈大愚,150分钟的演出一气呵成,演员演得酣畅淋漓,观众看得尽兴而归。

“在做好疫情防控有关工作的基础上,这次我们剧院方还要面对工作日演出、寒冬低温等一系列不利条件。”令洪见成惊喜的是,《驚夢》和杭州大剧院通过了口碑和市场的双重检验,两天演出的票房完成超额回收,叫好又叫座。“这需要足够的底气与实力,我们的观众很给力,也很‘识货’。”

比起《驚夢》,6个多小时的超长戏剧《曾经如是》要直面大众商业演出市场,挑战更大。从《那一夜,我们说相声》《暗恋桃花源》《宝岛一村》《如梦之梦》到《曾经如是》,赖声川在创作的维度、深度和世界观上都越来越宏大。大家都说看《曾经如是》是有门槛的,尤其是年龄的门槛。

为什么会接下这样一个“大部头”且观赏门槛不低的戏剧作品?杭州大剧院副总经理、演出部部长许少君坦言,引进项目时想过成本回收的问题,甚至已经做好了亏本的准备,“其实,先前连赖声川主创团队在谈及市场反响的时候,也流露了隐隐的担心。但我们还是相信好的剧目会被观众认可,相信杭州演出市场的前景与未来。像《驚夢》《曾经如是》这样的作品,只要观众有需求,即使不计成本,我们也会引进。”

这么一个“大部头”,多方协调档期,光是装卸台就需要整整9天的时间。在年末这样的演出市场黄金期,实属不易,更需要魄力。《曾经如是》首演结束当晚,大剧院一位工作人员发了一条朋友圈,“熬了四个通宵,如果奇迹有颜色,那一定是蓝色的。”奇迹,果然出现了——第一场演完12小时之内,第二场余票就被一扫而空。寒气袭人的夜里,连续两天持续到凌晨1点半的演出,几乎没有人提前离场。

如果说杭州观众“追星”,那么他们追的就是好作品。“大众观众尤其是年轻人,如何解读一些比较复杂或有深度的作品呢?”在赖声川的观察里,他们看戏的次数多了,相互讨论,不断思考,自然而然整体的欣赏水就提高了。这一切变化也揭示着,眼下杭州市民更加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断提升的文旅消费潜能。

同时,面对人们精细化、个化的文化需求,如今剧院的服务也更注重人化、更突出体验感。“我提出要打造一座具有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剧院。最的演出,我们不仅搬来了对面洲际酒店的五星级夜宵,还贴心地准备了出行相关的各种打车优惠券。”洪见成说,通过更多细节的考虑和定制化的服务,会让剧院充满人情味,让观众产生归属感。

这是一场演员、观众与剧场之间的“三向奔赴”,缺一不可。这么多年,赖声川大量作品来到杭州大剧院演出,他与杭州观众之间早已缔结了深厚的感情。陈佩斯更是带着好戏年年来杭,还和儿子陈大愚当起了杭州演艺·红星剧院的戏剧“代言人”,一直活跃在杭州观众的笑声里。

(记者 厉玮)

标签: 文化需求 消费潜能 戏剧作品 文艺火焰

关闭
新闻速递